董其昌与民抄春秋案揭秘古籍成书的真相图
董其昌,明代著名书画家,其人品低劣,但艺术成就卓越。松江华亭人,出身贫寒家庭,但幼年勤读,少负文名。万历十七年举进士,从此于宦海沉浮多年,崇祯六年以太子太保衔告老还乡。
董其昌善于吸收诸家的长处,并以自己的艺术旨趣加以融化,以至自成一家。他追求闲适自然的情趣,有点画清秀遒丽、结体挺拔飘逸,其章法字距行距疏宕逸朗,用墨润淡相间。他的著名书法作品有《月赋》、《古诗十九首》、《临柳公权兰亭诗》等。清康熙、乾隆帝非常喜爱董其昌的书法。
除了书法外,他还是工绘画。他学董源、巨然及黄公望、倪瓒,又集宋、元诸家之长。他不重写实,而讲究笔意墨韵,追求平淡天真、清润明丽的格调,长于用墨,墨色富于层次,拙中带秀。他的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风靡全国,而且流传海外。
然而,在他几次辞官归乡期间,与其子横行乡里,被认为谋胡宪副之孙女为妾,因其姊而奸其妹,为扩建宅第逼迫乡民搬迁,还淫童女而采阴。此事引起了华亭民众的强烈愤慨,最终导致百姓包围烧毁了他的宅第,这段历史被称为“董宦案”。
这件事情让我们反思文人是否应该拥有高尚的人品,以及如何看待文艺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在评价一个人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他所创作的一切是否值得被后人传承和欣赏。这也是为什么在讨论文化遗产时,我们需要综合考量个人的贡献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