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考古揭秘历史演变顺序图案与自然景观的交融之谜
明朝为何将长城的尽头定在嘉峪关?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名为“都护府”的管理机构,这标志着中原王朝开始对外扩张,并且确立了与边疆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臣属模式。
这个模式及其相关政策,因为有效地维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就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广大的地区。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九百多年间,没有哪个中原王朝踏足过这片土地。在此期间,最可能重新进驻这里的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王朝,但大明虽然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壮举,却始终没有产生过任何将这些地区收入囊中的想法或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建立后的明 朝退居漠北蒙古势力依然是明最大的威胁,因此为了对付时刻虎视眈眈敌人,对待西域诸国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政策。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清晰地反映出收敛性治边思想,即不轻易扩张,而是集中力量防御和巩固内政。
缺乏正确的西域观
缺乏正确理解 西域文化和政治实力的认识,使得明朝官方对于如何处理与这一区域的问题持保守态度,不愿意深入介入其内部事务。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因素综合作用,加之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差异等原因,使得嘉峪关成为长城最终位置的一个合理选择,它既能体现出一段悠久历史,也象征着一种稳定的政治秩序,同时也是控制周围区域安全的一个重要要塞。此外,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以及它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该处也便于进行必要程度上的管理与沟通。但从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更未见到设置正式政府机构或派遣驻军,这种情况直至今天仍旧保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