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思路宋朝历史网
首页 > 贸易与经济 > 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考量了朱元璋的防御战略与万里长城对抗自然之力的坚守

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考量了朱元璋的防御战略与万里长城对抗自然之力的坚守

明朝为何将长城的尽头定在嘉峪关?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名为“都护府”的管理机构,这标志着中原王朝开始对外扩张,并且确立了与边疆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臣属模式。

这个模式及其相关政策,因为有效地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就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大片区域。不过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持续到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为止,有近九百多年的时间内,没有任何一位中原王朝统治者踏足过这片土地。在此期间,最可能重新进驻这片土地的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王朝。大明王 朝虽然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壮举,但其自始至终都没有产生过任何将这一地区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军事重心放在防御上

建立后的明 朝,其退居漠北蒙古势力依然是最大的威胁,即“边境之祸,与我始终”。因此为了对付时刻眼巴巴盯着自己的人们,明朝根本无暇顾及远方;所以明 朝对待这些地方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以管制为辅的手段寄希望于他们可以有效牵制住鞑靼、瓦剌等其他势力的侵扰。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闰九月颁布《皇明祖训》之后,由朱元璋开创的大明 王 朝成为一个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帝国。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并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它们往往采取向内紧缩政策。此时,对四方诸国以及部族,他们偏居一隅之地,与我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不但得不到有用的资源,而且无法实施有效控制。这就是我的子孙们绝不可以依仗国力强盛去讨伐四方请夷,而应该保持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态度,对胡戎也只是要求谨慎防备而已。

缺乏正确的观点

关于如何看待这些地方直接影响着大 明 王 朝 的政策。大 明 上下的士绅或者百姓,无论是在士绅还是百姓当中,都缺乏一个正确的情景。而这种情况发生与人们对于这些地方刻板印象有关。自古以来,在生活在繁华富饶的地理位置上的人们,对这里一直停留在“戈壁千里”、“凄凉荒芜”、“民风彪悍”等形容词上,他们认为这里的人民都是野蛮、无知,也非常自大,即未开化。而且由于气候干燥,大温差又极高,这些自然环境使得这里几乎是不适合居住或耕种的地方。

经济文化差异

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也深深影响了我们对于那里情景的心态。总体来说,我们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核心农耕文 化,同时融入佛道两家的元素,而那里则主要以游牧文化来展现自身。但它位于东西方交流要冲,是两河流域、印度次、三江流域文 化交汇地并传播中心,因此那里拥有多民族性、多语言性、多宗教性特点。由于我们的文化与那里的存在巨大差异,所以信奉儒家思想的一众人对那里的抵触也是其不愿染指该地域的一个原因之一。

综合以上所述理由,可以看出,在整个历史过程当中,大 明 王 朝 终其一世都未产生过染指这些地方的情感,只是在表面上维持了一种亲密关系,而实际上它们从未真正纳入自己的版图。这一切背后,是一种传统地缘思 想,以及缺乏正确理解这些地区的情景所导致的一系列决策结果。当我们试图寻找答案时,我们发现这是由社会心理学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人们基于过去经验形成的一种刻板印象,以及他们自身认同体系中的价值观念——即保护自己的核心领土,以免被外敌侵蚀,从而决定了他们如何处理那些似乎遥不可及甚至完全超越自己认知范围的事务。

标签:

猜你喜欢

宋朝贸易与经济 元太宗忽必烈是...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元朝是一个极为特殊而又复杂的时期。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从封建社会向民族国家转变的一大飞跃,更是在文化、艺术和科技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
宋朝贸易与经济 从万历到清朝初...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一段辉煌时光,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在这期间,有一位皇帝的名字特别显著,那就是明神宗朱翊钧,即万历皇帝。他的治国...
宋朝贸易与经济 中国上下五千年...
上古时期的诸侯国与周朝 在距今约四千多年前,中国大陆上出现了多个小型国家和部落联盟,这些国家包括夏、商、周等。其中,殷商文化以其发达的金属冶炼技术和社会阶...
宋朝贸易与经济 丫头我等不及了...
在一个炎热的夏夜,天空中星星点点,月光洒在了静谧的小镇上。小镇的居民都早已进入梦乡,只有几家小酒馆还保持着微弱的灯火。然而,在一家老酒馆里,却发生了一件让...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