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四正六隅方针为何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失败了
在那个历史的长河中,明朝末年呈现出一幅凄凉的画面。农民起义军如同洪水猛兽般涌动,不断侵扰着大明王朝的边疆,而后金则虎视眈眈,威胁着这位江山社稷。内忧外患交加之下,一帮大臣却忙于党争,无暇顾及国家大计。在这种乱局之中,有人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方针,以打击农民起义军为目的。
实施这个方针初见成效,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这一系列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一过程。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国内局势背景。当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并多次领兵入关,给予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公元1636年,他儿子皇太极建立了清朝,这个新兴政权迅速壮大,其力量足以威胁到明王朝。此时,内部还发生了农民起义不断,其中李自成和张献忠尤为强盛,他们对整个国家造成了深远影响,即使连皇帝的心脏地带都未能幸免。
在这样的双重夹击下,大明王朝显得无可挽回地摇摇欲坠,它急需一个拯救者,但国力不足以应对两线作战,只能选择一线主动,一线被动。这是一个摆在君臣面前的最大难题。
杨嗣昌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后,他提出“必先安内,然后才能攘外”的方略,这个计划得到了崇祯的首肯,从而将军事重心暂时放在内部农民起义军身上。他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计划,将陕西、河南、湖广、江北等地区安排四位巡抚,在这些地方进行分剿专防;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和四川安排六位巡抚,在这些地方进行分防协剿。这就是所谓的四正六隅十面网。
此策初见成效,熊文灿成功招降张献忠,使得农民起义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随即,因为把有限兵力主要放在关内,对北方防线疏漏,被多尔衮率清军利用机遇长达半年的烧杀抢夺,最终功亏一篑。原本以为已经取得一些战略上的胜利,却因为错误战略部署再次失去了控制。而最终结果是功亏一篑,再次回到原点。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生命付出,也没有什么改变,只是又重新开始了一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