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商家招牌古今对比如画图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郑州的商家招牌不仅是传统商业宣传的手段,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从酱油到中药,从西药房到当铺,再到鞋帽店、钱庄、酒店和饭馆,每一种招牌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故事。
图片:收藏北京记忆-店铺与招幌
在老郑州街市上,最受欢迎的招帜包括了“鸿兴源”、“有恒”酱菜园等,这些店门外挂着扁平葫芦形方木牌,上面写着“酱园”、“酱”,并附上了“伏”和“陈”的字样,表示他们所售商品的质量。
图片:收藏北京记忆-店铺与招幌
对于中药铺来说,“杏林春色”则成为了一种标志,它源自三国时期董奉医生的故事,他热心为人治病,不计报酬,只求治愈者栽几棵杏树,因此人们将这称作对医家的美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药房也开始出现,当时由于药品难以获得,所以门口挂起了“大药房”或“西药”的字牌。当铺则用黑色大漆木牌书写着白色或刻金色的“当”,而鞋帽店则通过画图形或者摆放实物来吸引顾客。
钱庄使用仿金属摞摞铜钱模型作为 招展,而酒店通常悬挂酒壶红布穗;饭馆则悬挂不同地区菜肴的名片,如闽菜、江浙菜肴等。理发行业则通过磨刀布来吸引顾客,而打磨坊则通过石磨来展示自己的产品。
这些古老的商家招帜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更反映了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在今天,我们可以从这些简单但生动的地道广告中感受到那一时代的人们生活节奏以及对美好事物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