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的龙生九子各有千秋却为何每个孩子都异彩纷呈
它们各自代表着什么含义?
起因是据说明朝弘历年间,孝宗皇帝听了民间“龙生九子”的说法,不明就里让群臣回答。时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李东阳,是位饱学之士,于是多方请教才勉强将九种龙子凑够,这件事记载于李东阳的《怀麓棠集》。当然在杨慎的《升庵集》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但不完全相同,而龙生九子也以李东阳和杨慎这二位的最为普及。
1、李东阳版本
老大囚牛(qiú niú)老二睚眦(yá zì)老三嘲风(cháo fēng)
老四蒲牢(pú láo)老五狻猊(suān ní)老六赑屃(bì xì)
老七狴犴(bì àn)老八负屃(fù xì)老九螭吻(chī wěn)
2、杨慎版本
明杨慎《升庵外集》卷九十五云:
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现在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有望远镜,从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对小如我之长而叫声高,如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对虎威力立门;
五曰饕餮,对饮食,如鼎盖;六曰爢珡,对水从桥柱;七曰睚眦,对杀刀环;八曰金猊,对烟火香炉;九 曰椒图,以螺蚌形闭门首。
可以看到,两者重复的龙子有:赑屃、螭吻、蒲牢、狴犴、睚眦五位。杨慎版新 dragon 子中删除了“囚牛、“嘲风、“狻猊”,又新增了“饕餮、“爬珡,” “椒图”。那么两者之间哪种说法更为合适?
我们暂且不谈两者都保留的五位 dragon 子,更专门讨论变更的一些 dragon 子。在个人看来,也许应该选择像李东阳那样的方式更加合理一些。这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饕餮
众所周知,饕餮是一只古代凶兽,其原型在《山海经·北次二经》:“其形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它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瑞兽,而是一个贪欲或贪财的象征,在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中常用来警示人们。
爢珡
关于这个名字,它其实和霸下的音非常相近,而且还有一处解释称爢珡喜欢饮水,这很像之前提到的另一只名为螭吻(喜好观望)的生物。而古人把螭吻安置在殿脊,并非因为它喜欢观望,而是因为属性属于水,可以灭火消灾,所以作为镇宅之物安置房顶。此外,“膏”字本意就是油脂,所以这里似乎又涉及到了一种对比,即使解释如此,但仍然显得有些混乱。
椒图
至于椒图,将其划归到 dragon 子行列,或许正因为其守财、看守等寓意,在民间认知度较高而被增加。但正如分析过的情況,這兩個增加后的龍子的說法,都顯得十分不適宜待在龍子的位置上。這可能也是為什麼目前權威語言文字工具書,如《詞源》、《辭海》等,也基本采用李東陽说的理由之一。
從宏觀角度來看,那些龍文化系統發展反映了華夏文化多樣性與開放性,以及中國悠久文化造就了一系列神秘變化豐富圖騰。我們說的是:“龍生九子,其性各異”,這樣一來,每一種獨特功能,就成了華夏文明璀璨夺目的神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