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那么有骨气李渔与闲情偶寄(图)
李渔,明清时期的戏曲理论家与科普作家,他的《闲情偶寄》是一部集多方面知识于一体的科学小品集。书中涉及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众多领域,内容丰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学著作。
李渔(1611-约1679),字笠鸿,号湖上笠翁,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学识,被后人尊称为“李笠翁”。他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在明朝考取秀才,但在清朝未曾参加科举考试而仕途平平。随着时代变迁,他从事著述,并开设芥子园书铺,刻售图书。
尽管《闲情偶寄》只是李渔众多作品中的少数之一,但他对这部作品却持有极高评价。在这本书中,李渔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戏剧创作和表演经验,还详细介绍了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以及饮食烹调等诸多方面。
其中,《闲情偶寄·饮馔部·蔬菜第一》就提供了14篇关于蔬菜食用方法的指导,这些指导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此外,该书还包含了一些关于美容打扮的建议,如肌肤护理、眉眼修饰等,以及传统民居建筑设计和祛病养生的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闲情偶寄》的最后一章“疗病第六”尤为独特,它将药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并自嘲地将其命名为《笠翁本草》,展现了作者深厚医药知识和幽默感。这段内容甚至让散文大师林语堂赞叹:“此最后一章,尤富人生智慧,他告诉人的医药知识胜过医科大学的一个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