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覆灭后的权力争夺与南明政权的建立
明朝灭亡后,首任皇帝朱由检被推翻,张居正临危受命,他迅速组织起了反抗势力,并在崇祯三年(1630年)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从而重新确立了中央集权。
张居正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例如,他提出了“削藩”政策,将各地藩王的实权大幅度削减,使得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更加紧密。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改革,如整顿财政、选拔人才等。
但就在张居正刚刚开始施行这些改革之际,他于崇祯十七年(1645年)去世,这一巨大的失落导致国家再次陷入动荡。他的继任者福建巡抚吴三桂则转向反攻,并且很快就与清军联合起来,最终导致明朝彻底崩溃。
南明政权是由南京方面宣布成立的一系列小型割据政体,它们试图恢复中国传统的封建秩序并重新统一全国。最著名的是弘光元年(1645年),浙江巡抚黄道周在杭州宣布独立,建立了一个名为“东林”的政府,但由于内部矛盾加剧和清军进攻,最终也未能维持多久。
最后,在郑成功的大力领导下,一些南明遗臣以及流散民众汇聚在台湾,他们发起了一场持续数年的抗清斗争,最终在永历六年(1652年)占领澎湖,并将其作为抵御清军的一个坚固堡垒。在此基础上,郑成功又率领海軍北伐,将广州、厦门等地从清手中夺回,为台湾开辟出一个自由岛屿,与内陆形成隔阂。这段历史至今仍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