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屡遭日本羞辱却不敢出兵元朝饮食文化中的一碗粥成就了他征服的心境
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崛起时,都渴望四方之国来朝。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登基伊始,就派遣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传达两个旨意:首先希望他们来朝贡;其次责令解决扰乱明朝的倭寇问题。然而,当这份国书抵达日本后,却遭到了冷漠的回应,不仅没有如期而至的朝贡,更是将使者的脑袋砍了下来。面对如此羞辱,朱元璋愤怒不已,他扬言要出兵征服这个小小岛国。
针对朱元璋的开战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则以坚定的姿态回击。这封信既给予了“天子”的面子,又暗藏着强硬的情绪,让人难以捉摸。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小小日本为何敢杀死大明使臣?这一切都与两场历史巨变有关:南宋灭亡,以及日本抗击蒙古。
在南宋时期,中国曾是日本仰慕之对象,但随着南宋覆灭和蒙古入侵,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忽必烈为了迫使日本 朝觐,将造舰7000艘发动两次远征,最终却因台风而失败。此后 日本通过抗击蒙古增强了自信,对中国也失去了崇拜的心情。而当百年后的汉人复国成功建立明王朝时,在日本人的眼中,这个新兴王朝已经失去了被尊敬的地位。
朱元璋一直鄙视、日本只是他眼中的“无道民为贼”的笑柄。但对于这样的看法,日方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自己有资格继承中华文明的大统。大明与日本之间剑拔弩张,但战争尚未爆发。当面对朱元璋步步紧逼的时候,日方领导层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他们还有更强大的理由支持自己,即便是在抗争中国方面。
深入探寻历史,我们发现那时候的心理战略让他们相信,只要能把握住战略眼光,就能够撑起足够多来自海上岛屿挑战大陆国家的一举一动。怀良亲王认为,无论如何,大清(指的是满洲族)作为力量实力极其有限,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征服海上岛屿国家,而谈及海上作战经验又显得有些空谈。他料定虽然大清皇帝并非无法进行像蒙古那样远征,但他的军事行动最终还是会因为缺乏相关经验而停滞不前,因此他的威胁不过是一句空口号罢了,所以自己也就放出话去——如果你真心想打仗,那就尽管来吧,我不会害怕你的!
正如他们所料,大明皇帝并没有真的采取行动,只是说了一些空头支票,并未真正展现出攻打海外的小岛国家能力。不知他是否畏惧那些神秘不可测的自然力量,也许他只想保持一种宽容和谦逊的人格形象,以此来压抑对方或保护自己的安全感。
最后,在留下的遗产中,其中包括《丹书铁券》,甚至规定称呼这些小岛国家为“不征之国”。原来,他从那个应对策略书里找到了解脱—既然你愿意称我为“天子”,自居于臣下,我也就宽恕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你们杀害我的使者的事宜。这看似高尚、宽宏大量,其实背后隐藏着无奈—我不用武力制服你,你们也不需要再惹我麻烦。大明时代,由于力量悬殊,大明显著优越于那个微不足道的小小东亚邻近民族,但是在双方角力的气势上已经呈现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