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名人书评探索自然景观的影响
假设在1644年没有清军入关,明朝会如何发展?首先,我们要了解当时的形势。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后,除了满清外,还有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大西政权,以及南京建立的南明政权。若无清兵入关,这三股力量将争夺中原。
李自成东征北京仅用短月攻下了城池,但这并非他军队战斗力强,而是因为当时明朝官军已无战斗力。大多数时候,他所到之处都是“闯王”军队到的地方官兵望风而降。在最后攻克京城时,守城的明军主动打开门迎接“闯王”,崇祯帝未能调集勤王軍队,只好选择了殉国。事实上,后来的历史证明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实际上并不强大,一年内即被彻底打败。
张献忠是另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其势力主要在四川地区。他手下有几个能征善战的干儿子,如孙可望、李定国等,他们在历史上都名声显赫。而与李自成相比,张献忠手下的将领更具优势,但由于势力范围小,与其他两股力量相较,更难实现统一全国。
最后谈及南明,这个政权复杂,有几个交替出现,我们重点讨论最可能实现逆转的是弘光政权。这是由留都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的,是从法统上来说最正统的政府。因此,在崇祯死后,由于效忠于明朝的人士寄托希望于此。但尽管表面上的实力不弱,“江北四镇”和左良玉手下的兵力超过百万,加之地理位置优越,可实际控制能力弱,因为这些部队不受中央控制,并且不断向中央索取粮饷,从而迅速耗尽国家财源。此外,大量人马虚有其表,不愿意真正参与战斗,最终导致1645年清军来袭时迅速灭亡。
综上所述,即便无清兵入关,也没有哪一方能够一统天下,最可能出现的是三足鼎立状态,每方彼此对抗,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样的局面或许还不如持续战乱,因为任何秩序都比混乱更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