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安史之乱背后的割据与遗忘
在唐代中期,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极大,他们自行任命和选拔将吏,以致形成“家族化世袭”,这是唐廷最不愿承认的现实,也是节度使权力无限膨胀的最高形式。安史之乱后,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于唐廷来说,“安史之乱”是一个突发事件。当玄宗失守憧关,更是挥之不去的梦魔,其仓惶逃离长安。当时“江山阻险,奏请路绝”,整个唐王朝陷入“无政府”状态。为了应对这一危局,玄宗在内地设置了多个藩镇,一些由皇子遥领,以达到“以藩制藩”的目的。
肃宗即位后继续推进内地的“藩镇化”,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在肃宗时期,在内地增设了大量藩镇,包括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经略使等,不少数量达到了40个。这些新设立的藩镇主要分布在关内、河南、山南、江南四道,其中关内地区设置数量最多,其目的是阻止安史叛军向这些地区蔓延和渗透,以及稳定这些地区的局势。
代宗时期虽然没有大幅增加新的藩镇,但也并未减少已有的数量,而是采取了一种较为宽松的手段,即姑息政策,对于地方势力的发展保持一种放纵态度。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实际上加剧了地方政权独立性强的情况,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伏笔。
德宗统治期间,由于建中削藩战争和奉天之难,河朔三镇、中原各路相继动荡,此间又有新的疆界调整和战事频繁,加深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紧张。此次建中削藩战争以及奉天之难,对于调控局势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一些原本稳定的边缘地区出现动荡,加速了中央集权衰弱过程,同时加深了地方割据力量,并进一步加剧其对中央控制力的抵抗能力。
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通过战争还是政治手段,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最终导致整个帝国走向分崩离析。在这漫长而艰苦卓绝的一路上,每一个决定都像是点燃火药桶中的最后一根柴草,最终引爆整个帝国的大火——那是一场灭亡前夕的心灵挣扎,是我们今天所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