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医生安史之乱背后的隐痛与治愈
唐代中期的节度使权力极大,藩镇自行任命将吏,形成"家族化世袭"现象,这是唐廷最不愿承认的现实。安史之乱后,这种割据越来越严重。
唐玄宗在未作任何军事部署的情况下仓惶逃离长安,当时江山阻险,奏请路绝,整个王朝陷入无政府状态。为了应对危局,设置了多个藩镇,一些由皇子遥领,以推行藩镇体制赋予地方更多军事自主权。
肃宗灵武即位后继续推进内地的藩镇化,以达到以藩制藩目的。为了加强关中地区安全和遏制安史叛军战场攻势,设置了汴滑、郑陈、淄青平卢等镇;为了阻遏南下江淮,又设置山南东道、淮南西道等节度使;为了控制江淮地区和保证财赋输入关中,再次设立了淮南、浙江东道、西道等节镇。
根据统计,在肃宗时期内地增设的藩镇包括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和经略使,有40个左右。这一政策导致四道中的各省都有大量增加。此外,由于吐蕃侵逼,将安史叛军残余势力安置于河北地区形成河朔诸鎮。
代宗时期并没有减少这类割据行为,而是在稳定形势上表现出了姑息态度,没有大幅增加新的 藩 镇数量。但在德宗统治期间,由于建中削藉战争以及奉天之难,对河朔三镇及其他反抗力量进行调整,加剧了这一趋势,最终导致膨胀至25个新设立的藩 镇。此举虽然缓解了一时之急,但最终却为唐朝走向灭亡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