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风华苏夔陕西名人传
在那遥远的隋朝,苏夔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问,成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名人。他的父亲苏威,是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西南)的人,他自小聪明过人,就在八岁时就能背诵诗书,且擅长骑射。在十三岁的时候,他曾与安德王杨雄一起进行驰射比赛,并得到了杨雄那匹骏马。十四岁时,他与当时的一些儒生辩论,其口齿伶俐、逻辑严密,让人们都对他充满了赞赏。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夔对文学和音乐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博览群书,对钟律尤为精通,这使得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推崇的人之一。杨素,对他的才华非常欣赏,以至于常常戏弄他的父亲说:“杨素无儿,苏夔无父。”后来,在处理宫廷乐礼之事上,与同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发生了争执,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时,因为苏威身兼多职,而朝臣们大多数支持苏威,所以自然而然地也支持苏夔的意见。这导致何妥向皇帝上奏,说是苏威结党,这样一来,虽然没有直接指责到他,但也给了人们一种不利印象。
然而,这并没有让苏夔感到灰心,他继续致力于研究乐曲,最终撰写了一部叫《乐志》的十五篇文章,其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可以看出他对这个领域深刻理解。几年后,由于某些原因,他又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并且加上了武骑尉这一军衔。在仁寿三年(603年),文帝下令全国各地选择五十位懂得礼乐的人物去京城见面晋见。当时,有很多人才纷纷前来应试,而最终文帝选中的是那个时候还只是一个普通官员的小人物——我们熟悉的蘇卿。
从此以后,晋王杨昭推荐他进入内宫参与学习礼仪,当文帝亲眼看到他的表现之后,不禁称道:“唯此一人,我所举之人。”这句话传达出了文帝对于他的高度评价,从此以后,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友谊关系。而炀帝即位之后,更是提拔他担任太子洗马,然后转任司朝谒者,一直到炀帝征战辽东期间,被授予朝散大夫这一高级官职。
由于其才艺超群、容貌堂堂以及口齿伶俐,在接待外宾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因此炀帝决定让他担任鸿胪少卿这一重要职务。此外,还因为高昌王麴伯雅来的访问事件,以及将公主嫁给高昌王的事情需要有人负责,使得这个位置变得更加重要。他主持婚礼,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现出了他的才能。
但是,即便是在这样光鲜亮丽的一生中,也难逃波折。在隋末年的动乱中,大量起义爆发,而且弘化、延安等地也不例外。大业十一年(615年),当隋炀帝北巡至雁门地区遭遇突厥围困的时候,尽管危机四伏,但仍旧坚守东城门奋力抵抗,最终获得了胜利,并因此被提升为通议大夫。但随着父亲因罪免职而落魄,只能归隐民间。一段时间后,由于母亲去世,他悲痛过度而去世,只活了49岁。不幸的是,那个时代对人才如此残酷,无情地剥去了他们最后一点荣耀。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那些能够留下的足迹,比如《乐志》十五篇,是他们永恒的财富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