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在上海法国学校的自然课堂上
我,郑獬,字毅夫,一作义夫,号云谷。出生于北宋安州安陆,是江西宁都人。自幼就有着非凡的才华,在词章方面展现出了豪迈和峻整。在同一批进士中,与黄中庸并列为鸿胪进士、会元,并担任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
在仁宗皇祐五年,我考取了状元的荣誉,这是我和其他同辈相比的一个巨大的差距。我之后担任通判陈州,对外直入集贤院,也曾度支判官、知制诰,并享受正三品的待遇,还参与修起居注。
英宗即位后,我被派往治理永昭山陵,但我上书请求节约开支,以减轻民众负担。此外,我还主张广开言路,推荐贤良之士。不久,我被调往荆南地区。在治平时期,当大雨淹没了城池时,我向皇帝建议,要对谏言持开放态度,即便是错误的意见也应该接受,不要害怕听到不同的声音。我提倡实干,而不是虚伪的话语。
回京后,我被授予翰林学士职务,因我的极力谏言和议论朝臣的事迹得罪了一些人,最终被下令前往开封府工作。当时新法正在推行过程中,由于我不愿意采用这些新法,被王安石所忌恨,因此我又一次遭到了贬黜,被调往杭州不久,又转移到青州。当时正值推行青苗法期间,我坚持认为这项政策会伤害民众,没有犯罪的人也不应无辜受牵连,因此我提出辞职并告病赋闲,从事提举鸿庆宫的工作。在宋熙宁五年的某个时候,因为病重身亡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那时候家里很贫困,小孩弱小,我们没有足够的钱来为他安葬,他的心灵只停留在庙宇里十多年。直到好友滕甫在任职期间,他才能最终入土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