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中国国学的巅峰之作
郑獬,字毅夫,号云谷,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祖籍江西宁都。从少年起,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词章创作上尤为突出,不仅同榜鸿胪进士、会元,还曾担任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等高级职务。
他在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以状元之姿荣登科举顶峰,并随后担任了多个重要官职,如通判陈州、直集贤院、度支判官和知制诰等。在英宗即位期间,他积极参与对永昭山陵的修建,并提出了节约开支的建议。此外,他还主张广开言路,以选拔贤良之士。
然而,郑獬的直言不讳也让他得罪了一些朝臣,最终被发遣到开封府。不久,又因为坚持传统法治而与新法改革派领袖王安石产生冲突,被迫出为侍读学士。1069年,他被贬知杭州,但很快又被调往青州。当时正值推行青苗法,这一政策遭到了郑獬强烈反对,因为他认为它会给民众带来困扰并损害宪法。因病辞官后,郑獬最后成为鸿庆宫的提举,一直到1072年在宋熙宁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一岁。他的一生留下了深刻的人格魅力和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