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探秘中国古代名将的智谋与勇略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以才华横溢闻名。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他的才情自少年时期便显露头角,不仅在词章方面有着非凡的造诣,还曾同榜考取鸿胪进士、会元,并担任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等高位。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他以状元之姿崭露头角,为皇祐癸巳科状元。之后,他先后担任通判陈州、直集贤院、度支判官和知制诰等职务,享受了正三品的待遇,同时负责修撰起居注。他对朝政改革持有深刻见解,对英宗治理永昭山陵的大规模工程提出批评,建议节俭并体恤民情。
在治平期间,当荆南地区遭遇大雨淹城之灾时,郑獬上书主张实事求是,即使是正确的话也要依据实际情况来实施,而不是空谈虚文。此外,他还提倡崇尚实干而非虚伪言辞。在京城又担任判三班院一职,但因其直言不讳和反对新法,被权贵所忌恨,最终被贬为侍读学士。
随后他再次被调往杭州和青州,此时正值推行青苗法的时期。尽管此举旨在帮助农民,但郑獬认为它可能导致冤狱,因此坚决拒绝参与。他最终因病赋闲,并成为鸿庆宫的提举。但就在他的去世前不久,他因家境贫困而无法安葬,便将棺柩停放在庙中十余年。这段艰苦岁月终于结束,在好友滕甫就职安州后,他得以入土为安,结束了一生的辛酸与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