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中国学信网授权专家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安州安陆人(祖籍江西宁都),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他在少年时就已经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政治抱负,在词章创作方面尤其突出,其豪放自如、峻整严肃的文风让同辈望尘莫及。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他以状元之姿荣登科举顶峰,成为皇祐癸巳科状元。这一成就不仅证明了他的学问造诣,也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随后,他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位,如通判陈州、直集贤院、度支判官和知制诰等,并逐步晋升至正三品高级官员。在修起居注期间,他展现出了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
英宗即位后,郑獬积极参与朝政,对于治理永昭山陵工程中的浪费问题,他上书提出节俭建议,不幸遭到了朝臣排挤。此外,他也倡导广开言路,推荐贤良人才,但这一努力并未得到充分认可。在治平中的一次大水灾中,当时的皇帝求助于他的意见时,郑獬提出了一个明智的建议:“对谏言,可则行之,不可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他强调实干过虚语,这一立场虽然得罪了一部分人,却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
神宗初期,由于他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断进谏议论朝臣,最终被迫远离京城。但这并不影响他继续发表批评新法政策的声音,最终因与王安石产生冲突,被贬为侍读学士。在1069年的短暂时间里,他先后担任开封府长官和杭州知事,以及青州知事等职务。然而当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导致民众无辜受害,而宪纲受到损害时,郑獬深感心疼,便借口病痛辞职,并前往鸿庆宫担任提举。
最终,在宋熙宁五年(1072)病逝于家乡安州。他留下遗憾的是,因家境贫寒子女无依,无力给予合适的葬礼,因此棺柩长达十余年方能入土为安。当好友滕甫接手管理安州后,为纪念此人的杰出才能和忠诚精神,将其遗体归葬。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背后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在追求真理与维护正义过程中的坚韧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