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学院科研处汗水浇灌智慧轻松掌握科学精髓郑哲敏院士的不懈追求
黄淮学院科研处:汗水铸就辉煌,智慧传承不息——郑哲敏院士的勤勉追求
9月2日清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花环编织着沉重的哀思。人们在低回的乐章中,告别并怀念我国杰出的力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郑哲敏院士。作为中国现代力学事业的领军人物之一,郑哲敏曾经是钱伟长和钱学森的学生。他始终铭记并实践着老师钱学森的话语:“国家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人的一生常常会因为几句话而发生转变。钱学森的话语影响了郑哲敏的人生;郑哲敏对学生们所教诲,也无形中地塑造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你要出汗干活,不要想不出汗就干活,那种活是没有意义的”,1964年春节过后,他对白以龙说过这样两句话。一句是“你要干,就得比别人干得更好,你要是觉得自己不能比别人好,你就不要干”。这两句话至今依然激励着白以龙。
“出汗”、“比别人强”不仅仅是他对学生们要求,更是一种他对自我的期许。白以龙还记得1974年,他们一起在西安进行实验。那时,每天早上,他们都与先生一同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在有限的宿舍条件下,晚上大家睡觉前,先生总是在小房间里静坐看书,有时候看专业书籍实在太累了,就换成《聊斋》来放松,一直持续一个月,“出汗”的一个月,这个期间,他关于流体弹塑性模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郑哲敏爆炸实验室里做实验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抬钢板之类杂务”,即使这些繁琐任务也必须由他亲自完成。他通过观察现象和数据,最终发现新问题。这正如白以龙所感慨:“他确实‘出汗’,他确实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东西,可以发现新现象、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我们会成为你的后盾”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尹祥础也是他的学生。他从1952年开始学习于清华大学机械系,在1957年进入工程力学研究班,并于195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当时,由于课程门类繁多,钱学森提议设立“连续介质力學”课程。此项任务交给了尹祥础和谈庆明,让他们先行了解情况,并根据文献提出了初步构想,并得到师傅及教授认可。在师傅鼓励下,他们开始为这门课程编写教学大纲和讲义。在编写过程中,每个人负责不同部分,如固体力學由尹祥基础流体力學由谈庆明负责。但每当有小错误出现,即便是公式中的角标错误,都能被严格的小心眼睛捕捉出来。
到了1960年代末,当时还未满50岁,但已经是一个资深专家的郑哲敏带领着一些学生前往西安进行实验。那段时间里,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都与学生们一道努力工作直至深夜。当宿舍条件限制住所有人的睡眠质量时,只有身为领导者的他能够保持镇定,让大家先休息,而自己则独自坐在那儿阅读,看完业务书籍若感到疲惫就会换读些轻松点的小说《聊斋》,等待大家熟睡后再休息。这一整月里尽管辛苦,但他们共同努力,使得其流体弹塑性模型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在执行爆炸试验方面,其劳动十分艰巨,从抬钢板这样的杂务任劳任怨参与其中。通过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最终揭示了新的问题。这正如李世海所述:“他确实‘出汗’且创造出了不同寻常的事物,可以发现新奇的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新解决方案。”
对于李世海来说,对他的批评虽然让人难受却极富教育意义。一次是在李世海攻读博士期间,当时青年力量学会组织成立,其中李世海担任第三届理事长,在各地举办讲习班以及组织会议等活动消耗大量时间。不知情的是这些活动遭到了郑哲密严厉批评:“勤勉应当踏实致远,不该荒废时间。”第二次是在90年代初期刚毕业的时候,由于政策要求部分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建设领域,将许多精力的关注放在获取资金赚取收入而非科研导致研究进度缓慢。在一次交流中,又一次严厉指责打击了他的浮躁态度。这些批评让李世海醒悟到应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从助理研究员一步步晋升为副研究员,再到正式成为博士导师。“ 郑先生并不重视金钱,他获得的大量成果几乎都是凭空无需任何经费支持甚至根本没有经费。” 李世海如此评价。
1988年6月,在郑哲敏指导下成立了非线性连续介质开放实验室(LNM),并一直担任LNM第一任主任直至2000年的结束。而1995年的优秀成绩之后,以不断爬坡的心态面对挑战继续前行,这样的精神永远留给团队成员们深刻印象,“前面的路途将很漫长,我们仍需戒除浮躁,不断攀登高峰”。
随着LNM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格并成功验收2001年4月份,它又迈向更高层次发展。而洪友士回忆起那个阶段,便感受到LNM形成了一套优良传统风气,其中最显著的是每年度召开一次规模逐渐扩大的国际化讨论大会,使其在国内乃至国际界内享有盛名。
人们常言“一位大师离去,是时代走失了一抹光芒”,但遗憾的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离开,却不会使那个时代或那段历史画上了句号,因为他的存在留给我们的不是遗忘,而是一生的智慧滋养、一生的热爱奉献,以及那份坚持到底、不懈奋斗的情操,这一切都会继续影响着那些接受过他的教育指导者,以及那些未来愿意追随这一条道路上的弟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