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侑隋朝末日的孤独君主邙山之战的最后一声号角
杨侑,隋朝末年的孤独皇帝,邙山之战的最后一声号角。他的生平充满了悲剧色彩,从被封为陈王到最终遇害,他的人生轨迹似乎预示着一个帝国的终结。
杨侑出生于大业元年(605年),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他的母亲韦妃给予他智慧和勇气。在大业三年(607年),他被册封为陈王,并在随后的岁月里,他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被改封为代王,食邑一万户。
当隋炀帝亲征高丽时,他留守长安,这是一个沉重而重要的责任。他跟随父亲巡幸晋阳,在那里担任太原太守,不久便镇守京师。然而,大业十三年的五月十五日,当李渊在晋阳起兵时,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李渊攻入长安后,在十一月十六日(617年12月18日)拥立杨侑为皇帝,但这一决定并没有改变事实上的权力结构。尽管名义上是皇帝,但杨侑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傀儡君主。当同年三月,隋炀帝死于江都之变之后,李渊见机行事,将其逼退,并自称唐高祖,是为唐朝开国皇帝。而降低了杨侑的爵位,让他闲居长安,最终在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十二日去世,只有15岁,被谥号恭皇帝葬于庄陵。
关于他的历史评价,有人认为:“性聪敏,有气度。”但同时也有人批评:“恭帝年在幼冲,遭家多难,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盗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其庸可得乎?”这是对一个时代和个人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历史的一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