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怀仁黄梅戏女驸马歌词在社会的演绎与导演之旅
我,孙怀仁,从1950年考入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开始了我的表演之路。在那里,我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58年,那位传奇性的京剧名伶梅兰芳来到了安徽,与我们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当她在舞台上演绎黄梅戏《打焦赞》中的杨排风一角时,我对她的扮相和技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她还亲自指导我化妆,教我挑花线的动作,这些经历至今仍让我心存感激。
进入黄梅剧团后,我有幸扮演多种角色,从花旦到刀马旦,再到彩旦、老旦和娃娃生,每一个角色都为我的艺术成长添砖加瓦。在与严凤英、王少舫等资深艺术家的合作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980年,我决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水平,因此踏上了学习导演的道路。在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期间,我系统地学习了世界各流派的戏曲理论,并积极参与自编、自导、自演。我也与同学们互相学习,交流思想,这份热情和劲头至今仍然挥发在我的每一次创作活动中。
一年后的回归,让我有机会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不久之后,我们就排出了节目去香港进行巡迴演出,而后又成功制作了《龙女》、《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这三部作品。这三个故事被人们称为“马兰三部曲”,其实它们也是我个人职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里程碑之一。作为一个出身于表演的人选身担道具师职务,对于如何帮助其他同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退休之后,即便已经离开舞台,但对于黄梅戏艺术未来的思考依旧如潮涌。我坚信,只有不断保持与观众的情感联系,才能让黄梅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创新虽然是必需但不能脱离本质,不应忘记传统文化精髓。站在承接前辈遗产并启迪新一代的位置上,是一种既荣幸又责任重大的事业。我曾跟随严凤英、王少舫学习,又给予马兰、吴亚玲等人指引方向,为小梅花团队带来新的活力。此刻,在回顾往昔岁月时,也是我对自己生活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