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网共鸣着青春的呼唤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
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学名著。这部巨著是赵翼在40多岁动笔到1796年方完成的,是他生命最后几年的成果之一。他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赵翼生平
Zhao翼的先祖是宋代宗室,其后世渐次显达至明朝末年,其家族因战乱而衰败到了他的父亲尚能为官儒林郎,但家道中落。当时他的父亲在一家姓杭的大户家教书时去世,他孤苦伶仃,无以养弟妹。但杭家的怜悯他,让他继承父业继续教书,当时他仅15岁。
十九岁入府学成为秀才。在此后的数年中,他一直应聘为富家课徒。当私塾职被解雇,他饥寒驱迫离开了故乡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亲戚。他受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器重,并参与纂修《国朝宫史》三十六卷,该书后来在乾隆三十五年完稿出版。
翌年秋,他一举克捷顺天乡试中的北榜举人,又考中明通榜。此后,他历任礼部教习、中书等职位。在军机处供职期间,因为文才和工作能力,被尹文端公和傅文忠公倾心依赖,为各项军事文书撰写出色文章,使得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
乾隆二十六年的殿试拟第一,但高宗以清代陕西未有元,因取第三,那时候还有一位王文端也是第一名,他们交换卷子,所以最终只好让步给对方。此后授翰林院编修,在方略馆担任官员撰写重要文件,如修《通鉴辑览》,京察一等后,再次被提拔为道员知府,不久调任广州知府,在那里处理海盗问题取得了显赫成就。
随后又曾经历过两次调动,最终回到广西镇安知府原任。在此期间,他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比如改变常平仓谷出轻入重,以及惩罚横征暴敛的监仓奴和书吏,这些都使得百姓感激涕零。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某些旧案件复发以及自己的建功行迹引起注意,而导致原本已然退休回家的赵翼再次降级。不过,在乾隆四十五年的宴会上,由于他老母已逝去,便告假回乡,并未再复出为官,此请求最终获得了朝廷准允辞官之后,从此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归隐生活。
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止历史上的命运安排:当发生林爽文事件时,被邀请返回政治舞台,以其深厚的人物智慧和丰富经验,对策略进行调整,最终帮助平息叛乱。不久之后,因病早逝于嘉庆十九年(1814),享寿八十八岁。而这位文学界及历史研究领域里的巨匠留下的遗产,却因为其对传统文化与社会批评的独特见解,以及卓越的地理知识与深刻的人类洞察力而逐渐受到人们认可,最终确立了其作为一个时代代表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