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的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的传承者
他的家乡流行唱庐剧,他在童年时期就被庐剧的旋律深深吸引,成长于其独特的音乐氛围中。1958年,他凭借一手精湛的二胡技艺,以独奏《良宵》获得了进入安徽省艺术学院的机会。在那里,他花费整整三年学习庐剧音乐,并学会了作曲。他自称对庐剧有着超乎常人的了解和热爱,当时他的同班四位同学后来都选择离开,只有他坚持不懈,决心为庐剧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就在他即将毕业并准备展现才能的时候,学校突然宣布撤销了庐剧专业,这让他感到迷惑和失望。
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到了庐剧团,而徐代泉却被留校担任教师。这一决定让他感到困惑,但学校领导给出的理由——“我们要为庐剧种下一个种子”——最终打动了他。然而,这个种子未能得到成长和繁荣,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重新招收了一批庐劇学生,这段时间内徐代泉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抱负。
为了尽快掌握黄梅戏这门新的艺术形式,徐代泉采取了一条艰难而笨拙的道路: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他通过记谱和聆听老师讲授,与孩子们一样快速地学习新知识。当初,他几乎是以教学曲目为主导,为整个黄梅戏课程撰写了大量作品。
对于许多人来说,从事戏曲音乐是一份充满挑战与孤寂工作。尽管如此,徐代泉投入创作工作,将自己的一切情感倾注其中。他曾经因为找不到灵感而连续七八天无法写下一个音符,那时候的心境真是既苦又难。但当作品完成后,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都会伴随着无尽的情感渲染。而在完成之后,再次聆听那些歌词,就像陶醉一般,让人难以言语表达。
在一生中,徐代泉致力于三个领域:教学、创作以及研究。他作为本校教授,也是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一直到退休依然忙碌不息。作为创作者,他不仅参与编排电视版及舞台版本,还为60多部教材中的各种京剧、泗州戲等制作过乐曲。此外,在1987至1994期间,他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副主编,并主持编纂“泗州戲”、“安慶弹腔”的篇章,最终获评“編纂成果二等獎”。
谈起黄梅戏电视电影中的名著,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及《祝福》,这些都是由著名作曲家兼导师徐代泉所创作或合作之作。现在65岁高龄的徐代泉虽然已经退休,却仍然继续担任中国戲曲學院、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职务,是對傳統藝術與現當世文化交流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