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君黄梅戏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
他的家乡流行唱庐剧,他在童年时期就被庐剧的旋律深深吸引。1958年,他凭借着精通二胡的技艺,考进了安徽省艺术学校。在那里,他花费了三年时间学习庐剧音乐,并掌握了作曲技巧。他自认对庐剧的了解和喜爱都远超黄梅戏,当时他与同班四位同学相比,只有他坚持不懈,决心为庐剧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他即将毕业并准备展现才能的时候,学校突然取消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却被留校从事教学工作。面对这一决定,徐代泉感到困惑,但学校领导给出的理由让他心悦诚服:“我们是要为庐剧留下一块种子。”然而,这个种子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未能得到施肥、发芽、成长。
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重新招收了一批庐剧学生,这段时间内,徐代泉一直处于无所事事之中,没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他只好做出决定转向黄梅戏。但是,与之不同的是,两者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在为了尽快掌握这个新的领域而努力的情况下,徐代泉采取了一种笨拙但有效的手段——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当老师教授课程时,他静静地听着,同时记录下来。不久后,由于他的努力和天赋,他甚至比那些年龄更小的学生还要快速学会新技能,最终成为编写黄梅戏教学曲目的主要人选之一。
这一过程充满挑战,因为它既苦又难。苦恼源于持续不断的艰辛劳动,而难度则来自于追求戏曲音乐这条道路上的丰富内容。而对于从事此类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往往不得不忍受贫穷和孤独。这正如许多作曲家一样,当他们投入创作时,他们会全身心、全情投入。当遇到写作上的困难,一首作品可能连续七八天也无法完成,那时候的心情简直无法言喻。一旦完成创作,那份轻松愉悦也是难以形容。
作为一名教员、一位作曲家以及研究人员,每一项工作都是徐代泉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在本校担任教师,也是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即使退休,也没有放弃过任何事情。除了为电视电影和舞台劇创作黄梅戲音樂外,他还为超过六十部教育性质歌舞编排过乐谱,其涉及范围广泛,从黃梅戲到盧劇,再到京劇、泗州戲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此外,在1987至1994期间,他曾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編纂工作,并主持编撰“泗州戲”、“安慶弹腔”专题篇章,该项目获得“編纂成果二等獎”。
谈及於安徽地区产生的一系列黃梅戲電視影視作品,其中一個名字不可或缺,就是那个著名的創作者——原來由於他的貢獻,《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張玉良》以及《祝福》,这些佳话至今仍令人铭记。而今年65岁高龄的小老头儿依然保持着其生前热衷的事业,现在虽然已經退休,却仍旧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及安徽大学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