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歌曲下载中的徐代泉黄梅音乐之魂
他的家乡传统中流行着庐剧,他自幼便在庐剧的旋律中长大。1958年,他凭借出色的二胡技艺,考入了安徽省艺术学校。在那里他学习了三年庐剧音乐,并学会了作曲。他对庐剧的熟悉程度远超黄梅戏,当时同班四人后来只有他一人坚持不懈,决心为这门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就在他毕业之际准备展现才华时,学校突然撤销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到庐剧团,而徐代泉却被留校担任教学工作。这让他感到迷惑,因为按照常理,他应该被分配到庐剧团。但是学校领导给出的理由深刻打动了他:“我们要为庐剧培养一位未来的人才。”然而,这个种子未能得到成长和繁荣。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重新招收了一班庐劇生,这段时间里近三十年里徐代泉一直没有机会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只好下定决心转向黄梅戏。但是,两种音乐风格迥异,对于想要尽快掌握黄梅戏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为了迅速适应,他决定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与老师并肩记谱。他因其卓越技巧,比起十几岁的小学生学习得更快,最终成为编写教材曲目的主要作者。
这一过程既苦又难苦的是因为需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难则在于戏曲音乐浩瀚无垠,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而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往往伴随清贫和孤寂,他们少而又稀有。就像许多作曲家一样,徐代泉投入创作时全身心、全部情感地投入。在遇到创意干涸的时候,即便连续七八天也无法写下一个音符,那种状态令人坐卧不安,有时候即使完成作品,也会因为悲伤而流泪,那是一种傻傻、狂狂的情绪。而当作品完成,一旦演员录制完毕,再次聆听那些歌声,便会沉醉其中,无以言表。
徐代泉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就是教授、创作和研究三项工作。一方面,他承担着教师职责,不仅在本校授课,还曾作为中国戏曲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即便退休依旧忙碌不息。此外,在创作上除了为多部电视电影和舞台剧谱曲外,还为超过60部教学用片撰写过音乐,从京剧到泗州戲再到淮北梆子等多样化的传统艺术形式皆涉猎。在研究领域内,徐代泉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的副主编工作,并且独立主导编纂“泗州戲”、“安庆弹腔”的专题篇章,因其成果获得“二等奖”。
提及安徽地区产生的一系列优秀黄梅戏电视电影中的名著,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以及《祝福》,都是由著名作曲家之一——65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文化界的徐代泉所倾注的心血之作。此前20余年的时间里,他曾担任安徽艺术学校及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育研究室主任,现在虽已退休,但依旧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及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一职,为后辈们传播知识与经验提供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