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天仙配歌词精选徐代泉音乐之旅
他的家乡深受庐剧文化的影响,他童年时期便在庐剧的旋律中成长。1958年,他凭借出色的二胡技艺,通过了安徽省艺术学院的入学考试。在那里,他学习了三年庐剧音乐,并掌握了作曲技巧。他自称对庐剧的了解和热爱远超过黄梅戏,当时他与同班其他几位学员相比,只有他坚持不懈,决心为这个古老艺术形式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他即将毕业并准备投身于庐剧事业时,学校突然宣布取消了庐剧专业。这一决定让徐代泉感到迷惑,因为按照常理,他应该被分配到专业团队中去。但学校领导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要确保庐剧留下一份遗产。”尽管如此,这份种子未能得到发芽、繁荣、结果的机会。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招收了一批学生专注于学习庐剧。
这段时间内,徐代泉一直在等待着机遇,但最终不得不转向黄梅戏。他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跨越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以便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为了迅速掌握黄梅戏中的音乐元素,徐代泉采取了一种笨拙但有效的手段: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当老师教授唱腔技巧时,他认真地记下每一个音符。不久后,由于他的天赋和努力,一些十几岁的小朋友甚至无法赶上他的进度,最终他成了负责编写艺校 黄梅戏教学曲目的主要人物。
从事这种工作既苦又难。苦的是不断地付出和努力,而难的是需要处理大量复杂的事物。而那些致力于戏曲音乐的人往往伴随着贫困和孤独,他们之所以少见,是因为这样的职业道路充满艰辛。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徐代泉会全身心地投入,每当面临创作上的挫折或找不到灵感时,他会持续7至8天连续工作,不眠不休,那时候的心情真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作品想念,无论做什么都带着作品思绪,无论醒来还是睡觉,都沉浸在这些音符之中。
完成一件作品后,即使是悲伤的情节也能让人流泪,那种感觉真是难以言喻。一旦录制完成,再坐在音响前聆听那些歌声,那份陶醉感也是无法形容的。
徐代泉回忆自己的一生,就像是在三条路上行走:教学、创作、研究。他作为教师不仅在本校任教,还曾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即使退休,也没有放弃这一角色。他是一名多产作曲家,不仅为电视电影及舞台劇谱写过60多部教材,还涉猎了包括黄梅戲、包戲、小品京劇等多个傳統戲種。此外,在1987至1994期间,他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編纂工作,並榮獲“編纂成果二等獎”。
谈及安徽地方黃梅戲電視劇,有一個名字無法避免提起——那就是創作過《桃花扇》、《半把剪刀》、《家園》、《春秋》、《啼笑因緣》、《二月》、《潘張玉良》以及《祝福》的著名音樂創作者——65歲高龄仍然活跃於舞台上的徐代泉。在20年的時間里擔任過安徽藝術學校及安徽大學藝術學院戲音教研室主任後,現在仍然担任中國戲曲學院及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