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处理政务时犹如在一座被严密闭关锁国的城堡里穿梭于满语与汉语之间
由于清朝离我们最近,留下的史料也最多,因此大家在清宫剧中,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下面全部都是跪拜的文武百官。这时太监就会高喊“皇上驾到”,随后皇帝便开始和大臣们谈论军国大事,然而其实据史料记载,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样的情形还是相当少见的。几乎每个月才会出现这样的一次。
据资料揭露,皇帝在处理军国政务的时候,基本上是采取召见的方式,而官员一般要等皇帝吃过饭之后才能汇报政务。那么相信大家会有一个疑问:清朝皇帝处理政务时,他们到底是在说满语还是汉语呢?毕竟大清王朝是满洲贵族主政,其实这主要是要分情况讨论的。如果是大型的朝会,那么基本上都说的是满语。不过在清朝中后期,由于深受汉文化影响,对于汉语也说的越来越好,但按照严格规定早朝应当说满语。
但如果是皇帝召见大臣,就没有那么严谨了。一般来说,如果是满族大臣,那么就用满语交流;面对汉臣,也自然如此。而之所以仍然以满语为准,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保密。大多数绝密文件都用满文记载,以此来讨好滿洲貴族。此外,还有一些漢臣学习滿語,如張英和張廷玉父子,他們因為精通滿語而深受尊重。在滿語考试中张英甚至考出了第一名。
除了这些,还有其他一些语言奇才,他们精通10门语言,比如乾隆时代的一个九阿哥胤禟,他不仅能流利地使用満、漢、蒙古三种語言,还能用拉丁文写滿文,并且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惯用的一种方式。此外,大量的人物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实现了跨文化交流,使得这个帝国更加强盛。但到了晚年乾隆帝贪图享乐导致国家衰败,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西方,最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封建社会中的哪个阶段,只要周边部落灭亡并建立新的中央集权政府,都会逐渐接受周围文化并融入其中。无论元或明、或者更远一步的是 清代统治者都经历了一段时间内接受了当地文化,不管他们最初属于何种民族最终都会融入中华民族之中。这是一个关于封建社会力量交替规律的一个例证,它展示出儒家思想所产生的一种持久效应,即使那些曾经试图利用它来巩固自己统治的地位现在也已沦为过去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