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下5000年朝代顺序中明末降将如牛毛般众多为何唯独吴三桂的名字最令后人痛恨
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朝代顺序中,明末降将如牛毛般多见,为何唯独吴三桂的背叛行为最为世人所痛恨?公元1644年,当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时,辽东总兵吴三桂接到崇祯皇帝发来的命令,准备率部保卫京城。然而,他的部队行至山海关时,便得知了皇帝自缢身亡的消息。此刻,无论面对李自成义军还是多尔衮清军的追击,吴三桂都显得无力一战。
因此,他只能选择降清或死,这是一个艰难抉择。不过,在李自成手里失去了全家、爱妾陈圆圆后,吴三桂决定报复,只有投靠清廷这条路可走。这导致他背上了汉奸的不名誉之名。然而,在那个时代,有许多明末将领选择投靠清廷,如洪承畴、祖大寿、耿精忠和尚之喜等,但为什么是吴三桂最受人们唾弃?
随着封建政权崩溃和文化思想解放,我们开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问题,不再盲目传播谣言。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依赖文物和文献作为分析工具。在历史争议人物事件上,我们热衷于重新定义他们,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例,从乱臣贼子变成了乱世枭雄。
杜牧赤壁赋中“铜雀春深锁二乔”也让我们想象到了安禄山与杨贵妃之间可能发生的情节。而对于吴三桂,其故事被认为是满清统治阶层用来警告不要继续斗争的一个反面教材。他不仅背叛了大明,还背叛了华夏民族,这也是他的一个槽点。
公元1662年,吴三桂进兵缅甸,要的是永历帝。大明永历帝先是在位流离失所,最终被抓回去并遭遇绞杀。这一手段显示出他的狠辣性质,是另一个槽点。而他试图成为云南镇守者,并设立藩府,也引起了康熙朝政府制裁。在矛盾尖锐化后,他起兵反抗,被撤藩并最终失败。
所以说,即便在那么多明朝将领中,有很多人选择投靠清军,但只有吴三桂留下如此负面的形象,这主要归因于他自己的行为以及后续市井文化对其添油加醋的一些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