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不杀汤和揭秘元朝的辽阔与深邃(图)
在朱元璋登基成为明朝的皇帝后,他大规模地杀害了许多功臣,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幸免于难,除了信国公汤和。那么汤和为何能逃过一劫?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深入探讨。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誉为“伴君如伴虎”的环境下,历代帝王都曾经历着猜忌与残杀。在朱元璋看来,没有安全感是最大的危险。无论是他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的太孙朱允炆,都被认为性格偏软,因此为了确保江山永固,防止出现陈桥兵变这样的历史悲剧,朱元璋决定清除所有潜在威胁。
有一次,当太子进谏说:“父皇您杀大臣太多,这会伤害君臣间的关系。”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给太子展示了一根荆棘,说:“这把刺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弄干净了,不就好吗?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的那些人,我把他们除掉,是在为你造福。”
尽管汤和也应该列入必杀之列,但由于他的机警与自律,他能够及时撤退,不贪图权势,因此得以保全自己与家人。这份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并且具有考古价值。
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与朱元璋一起效力于郭子兴麾下,比朱元璋还要资历更老一些。当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成为了首领,他们心里自然不服气,而汤和虽然比三岁长,却始终遵循约束,对待领导极其恭顺,在关键时刻率先承认并支持了朱 元璋,这份功劳一直被记住。
他既不争夺荣耀,也能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当天下的功绩大赏的时候,虽然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公爵位,而汤和只被降为侯爵,但他从未抱怨,只是继续努力工作,并及时向皇上表达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最终获得宽恕,并几年后升迁至信国公爵位。
汤和认识到了皇帝的心思,以此来保护自己。他主动请求解除军权,与其等待“杯酒释兵权”,宁愿提前离开,让别人的脚步跟不上。这样做让他赢得了皇上的喜爱,不仅拨款让他回乡,而且甚至还给予资金帮助,在凤阳老家建造住宅,让他衣锦还乡。此后,他低调生活,从未以旧日功臣自居,又避免奴役自己的家族成员遵守法纪善待邻里,不结交地方官员或乡绅,更不要谈国家事务,只享受生活,使得监视者们无法找到他的过错点,让即使高度戒备也不容易发现他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像汤和一样,在那样严苛的情境中存活下来,其生平实乃令人惊叹的一笔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