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抗清十大名将如何用餐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辉煌图
张居正的食欲与性格,明末抗清十大名将的军事策略
在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以其好色和高超的饮食文化著称,他不仅拥有多位正式姨太太,还有众多姬妾和短期伴侣。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他必须摄取各种能够增强体力的食品。食物与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据记载,戚继光在守卫登州时,便专门指派渔民捕捉一种名为“腽肭脐”的海兽,将其海狗肾送往北京,以供张居正享用。一剂这种汤后,张居正竟然出现了奇热攻心、阳亢无比的情况。在寒冷的冬日里,他甚至戴不住帽子,这种风景线成为了万历年间京城的一道独特风貌。
张居正之所以能如此宴赏,不吃难为官,这并非个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官员对美食情有独钟。只要是官,他们都更容易被请客、宴会、应酬或尊坐主桌主位,因此他们对口福越来越刁,对舌尖越来越灵,对胃口越来越大,对品味越来越高。这也推动了厨师的手艺不断精进。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有一则故事讲述士夫买了一妾,说她曾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上的人,但她只能做缕葱丝,因为她从未真正烹饪过包子。可以想象,蔡府厨房的人数相当于一个营队伍。而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中提到年羹尧虽贬官,但他以前身为大将军时,每次饭前都会提出详细的菜单,只要点到小炒肉,他便忙碌半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只擅长此一味。此事让秀才深感困惑。
蔡京因腐败而死,而年羹尧虽然被罚去看守城门,也无法得到一根油条。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拥有能吃、会吃、敢吃的大嘴巴。当他们盛气凌人的时候,这些因循固执地追求美食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填满自己的胃口,从而展现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扬光大的壮观场面,或许这些“善吃之君”们就是推动这一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