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犹如一位历史悠久的宫女她以土木堡之变为转折点从画中走向实践以光大其美味
张居正,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不仅好色,更是好食。据史书记载,他有七位正式姨太太,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姬妾和短期伴侣。为了保持旺盛的性欲,他们自然要吃各种能壮阳的东西。食与色在他那里达到了高度一致。
戚继光守登州时,就专门指派渔民捕捉一种名为“腽肭脐”的海兽,以取其海狗肾定期送往北京供张居正煲汤喝。一则记载称,张居正喝了这种汤后,因奇热攻心、阳亢无比,在冬天竟然头顶出火。在风雪寒冬中,这种现象甚至成了一道京城风景线。
张居正因而被视为会吃官,这并非罕见。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不讲究口福的官员,只要是官,便常受请客、宴会、应酬等待遇,因此嘴巴越吃越刁、舌头越吃越灵、胃口越吃越大、品味越吃越高,使得厨师的手艺也随之精益求精。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有士夫以蔡太师府包子厨上人自诩,但遭拒绝,因为那女子只擅长缕葱丝,而不是烹饪。此事反映了当时宫廷厨房规模庞大,如同一个营队大小。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则提到年羹尧将军,每次饭前都需呈进食单,如果点小炒肉,则需要半日准备。这段故事揭示了宫廷饮馔之繁复和细致。
蔡京最终因饿死,其同僚年羹尧虽被雍正在杭州看城门,却也难以享用油条。他们曾骄横跋扈,但最终落得如此境地,这些权贵们拥有一张能吃却无法填满的心腹,以至于他们对美食追求极致,对奢侈生活恣意挥洒,最终堕入不可挽回的堕落深渊。
由此观之,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扬光大的过程,或许得益于五千年的这些善于享受美食的小小官吏们。但若论功摆好,那些拥有善食之心善品之舌善纳之胃善排之一切大小官僚,或许更应算作推动中华美食走向世界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