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苏轼是上天的弃儿国家亏欠河南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个历史的巨人,在长河中留下了他们不朽的印记。今天,我将带你走进苏轼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嘉佑元年,那个1057年的春天,苏洵携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踏上了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之路。主考官欧阳修、诗坛泰斗梅尧臣,他们正要对诗文进行革新。当他们见到苏轼那清新的风格和他那豪迈的情怀,被深深地震撼。这位年轻人敢于创新,他曾被誉为“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可见欧阳修对他的评价有多么高!
在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一再赞赏下,苏轼的大名迅速传遍了京城。他每有新作问世,就会立刻穿梭于大街小巷。但当他准备好大展拳脚时,一份噩耗打破了他的梦想:母亲病故。他随父亲回到家乡守丧,这段时间里,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直到1061年,当他再次入京时,便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等职务。在治平二年的时候,他入朝任知制诰。而英宗即位之初,即想要让他担任翰林院知制诰,但宰相韩琦提醒说:“如果现在重用他,将来恐怕会连累。”所以才没有立即召其回朝。
1071年,当王安石变法遭遇失败后,苏轼上书分析其弊端,但遭到了反弹。他请求出京任职,并在地方上主张改革,但也遭到了批评。在1079年,被调往湖州任知州,不久便卷入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尽管这场事件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最终因为北宋太祖定的国策,没有受到极刑。
出狱后的苏轼先后历经黄州团练副使、汝州刺史等职务,每一步都伴随着创作《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绝句。在1085年的宋哲宗即位后,又重新启用司马光为相,让蘇軾复為朝奉郎,再次升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不过,由于揭露党派斗争,他又一次受到了排挤而被外调。
最后,在1100年的大赦令中,只是短暂回归,而在返回途中的路上离世,以65岁之龄告别这个世界。之后,他被追封为太师,其词曲艺术成就了一代,也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抹璀璨夺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