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自然的怀抱中成长的企业文化故事中的弃儿
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轼这位文学巨匠的故事如同一道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辉。1057年,当嘉佑元年的春风拂过大地时,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随父亲赴京参加科举考试。那时候,他面对的是文坛泰斗欧阳修和诗坛大将梅尧臣。这两位文学领袖被苏轼那清新洒脱的风格和豪迈性格深深震撼,他们预言他将来文章必独步天下。
然而,在即将展现才华的时候,噩耗传来:母亲去世。兄弟父子团聚守丧后,再次踏上京城之路。当年,他先后担任了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登闻鼓院判官等职务。他的才能早已受到朝廷重视,但宰相韩琦建议必须在朝庭培养他,以免突然重用而引起不必要的问题。
1069年,父亲去世后,苏轼守孝三年再次回到京城。在那里,他发现时代已经变迁,不是二十岁时那个“和平世界”。1071年,他上书分析王安石变法弊端遭受打击,被迫出京任职。他主张改革,但以地制宜,因地利得政绩也不错。不过,在43岁那一年,被调到湖州任知州。他写下《湖州谢表》,却被夸大其词,最终卷入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差点命运悲惨无比。
出狱后的苏轼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又因为儿子的夭折请求留常州。在1085年宋哲宗即位后,他复为朝奉郎,再次升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但他揭露党派互相打压遭陷害,又被外调。1091年,被召回又因高太后的去世再次执政,最终因徽宗即位而再度落难。在惠州期间,他开办学堂吸引众多学者前来学习。1100年的大赦令之后,他复任朝奉郎,却在归途中逝世,只65岁。
宋高宗即位后追封他为太师,其词作不仅打破了传统格局,也取得了非凡成就,为我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