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如同元朝风俗中那璀璨夺目的宝石闪耀着非凡的地位光芒
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各朝各代,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柏杨说中国经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后期的二世纪;第二次是在唐朝后期的九世纪;第三次从公元1435年王振当权一直到明王朝覆灭为止。
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自永乐朝起,宦官逐渐得势,从此一直到明思宗缢死煤山。二百多年间,宦官们熙熙攘攘,你去我来,活跃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甚至出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这样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
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让我们从魏忠贤的大哥们谈起。
明代初年的太监,只是做奴才,没有更多权力的份儿。当朱元璋即位,他亲眼目睹了元末那场灾难,不愿再有类似情况发生,因此决定铲除一切可能产生干政的问题。他知道,即使是出于好意,也不能容忍任何干预政治的事情,所以即便有人指出了文书上的错误,他仍旧将这名太监逐出宫廷,并遣送回原籍。
到了朱棣的时候,这种铁板一块般严格的情景开始慢慢松动。不但不再警惕他们,而且开始把他们视作心腹,用以控制外廷大臣。这意味着原本不得擅自作主,现在却悄然变成了可以自由行事。而朱棣任用这些高级太监,是因为在夺取皇位过程中,他们帮助他掌握了建文帝的心理状态,并在南京围城战役中与宫内同僚合作取得胜利,所以朱棣既害怕失意者背叛他,也需要依靠这些可靠的人物,以防止未来再度遭遇类似的危机。
因此,在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增设东厂,让高级太监负责侦察刺探臣子民众情形,使其能够参与国事,无论是出使异国或专征边疆,或许巡视边陲,都能拥有较大的权限,为后来的高级太监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性,最终导致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局面:两个多世纪里,一群曾经微不足道的小小奴仆竟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对抗其他政府机构,有时甚至超越它们的地位。在这种环境下,就很难怪人们会怀疑是否真的存在某种不可言说的力量在操作着历史脚步,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人物,却往往成就了一段又一段无法解释的事实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