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世到衰落明朝军威的起伏与中国历代王朝表
嗨,我们有见面了,今天历史随心看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五首》
这句诗不仅是说人,也适用于明朝军队,除了大明水师三百年未尝一败,卫所和九边之军也展现了惊人的战斗力。
开国初期的军队自不必说,扫灭张士诚、陈友谅,然后北伐消灭蒙元,明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并且唯一一个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朝代。到了永乐时期,卫所制度发展到极盛,其精锐程度少有军队可比,他利用这支精锐部队北征蒙古、南伐安南,使得永乐一朝在文治武功方面成就显赫,在历史上都可以说是冠绝一时。
历经仁宣至正统年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这支曾经强大的军队逐渐腐化,不断出现战斗力的下降,最终导致了正统十四年的土木之变。这场灾难震惊九边,让京师再无险可守,以至于几乎主和南迁的一派占据上风。但是在于谦提出的“言南迁者,可斩”的雷霆之声中局势才得以得到转折,一路向京师集结二十二万二线部队,在北京城下大败瓦剌,再次捍卫了大明军团尊严。
成化时期,更是通过王越平定大藤峡之乱,并陆续对建州三卫用兵,即俗称的成化犁庭。赵辅《平夷录》记载当时一些战绩:
强壮就戮老稚尽俘,如同土崩火灭一般迅速,无遗而空其藏猪其宅杜其穴空巢旬日内虏境萧条。焚烧村寨捣荡屯落遇青壮杀逢老幼俘获。
至于正德时期,该皇帝本身尚武甚至自封自己为大将军,与蒙古小王子进行的一战中取得了应州的大捷。
嘉隆万年的内阁首辅徐阶、高拱、张居正依次出任,他们使得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等名将得以施展抱负,以致于肃清南倭北虏并取得万历三大征辉煌战绩。在抗日援朝胜利后,大明皇帝下令处决战俘,并宣读《平倭诏》,其中最著名两句:“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这些话语分外激昂,是明朝版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然而在崇祯八年的料罗湾海战中,大明水师击败西方霸主荷兰,这让人们看到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力量正在寻求扩展影响力。而到了末世众多边将开始练兵抵御内部农民起义及外来的满清八旗入侵,他们中的战斗力最为突出:孙承宗、袁崇焕、吴三桂指挥关宁铁骑;卢象升领导天雄军;秦良玉指挥白杆兵,他们既能消灭内部敌手,又能抵抗满清入侵,从而支撑了那段混乱而关键性的岁月。
翻阅整个 明朝三百年间的大量战争记录,从开国初期如徐达常遇春蓝玉等英雄们,再到永乐时代如永乐皇帝张辅,以及景泰期间于谦与王越这样的英杰们,那么我们便会发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国家安全稳定,一位又一位英勇无畏的人物站出来,用他们智慧与勇气保护这个国家免受威胁。一句话,“人(将领)是一切根源”因为他们能影响整个时代,而重视科技与情报机构只能作为支援整体战斗力的工具之一。这一切加起来,就是为什么从建国一直到最后衰亡,大明帝国能够维持如此长久的地位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