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历史背景总结
万历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始铸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1576年)。它是仿造嘉靖钱制,有小平,折二两种。光背者较多见,少数小平钱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其中“厘”表示值银一厘。折二钱铸量也多,制作精良,偶有背星月者,价格颇高。此外,还有银质的"万历通宝"钱。
在文章中提到,在明初仿效元代货币政策推行纸钞并禁用金银,但后来因经济发展和海外市场开拓等原因,“驰用银之禁”被解除,使白银取得合法的货币地位。万历通宝相关介绍显示,当时朝廷铸出的金锭数量并不多,大约为两万锭,一直到万历十三年才增加至十五万锭,再次减少至九万锭。
《潞安府志》记载了当时私铸取利的现象:“一时铜价腾跃数倍,而监造官与匠役减去铜料,杂以铅锡。”民众争相私自制造货币,即使论罪不止。而实际上,由于制钱堆积不能流通,这些私人制造的货币成为了人们日常使用的一种方式。
关于版别简析,可以看出 万历通宝版别繁多,以小平为主,有光背以外还包括星、月、工、公、正、天等图案。这些版本都有一定的特点,比如径2.4-2.5厘米,小平重3.4-4克;而矿银小钱径1.9厘米,只有面文规整楷书和部分带有"历"字。但是最罕见的是特大款式的那一种,它们都是珍贵的收藏品。在整个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从生产过程到使用价值以及各个版本之间的小差异,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