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如同古老的城堡坚固而沉稳而清朝的军机处则如同灵活的弓箭手随时准备应对变幻莫测的人间风云明代宫
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差异:历史探究
翰林院自唐高宗时期便存在,明朝初年废除宰相制,朱棣任用几位翰林官员在文渊阁参与政务,这标志着内阁制度的诞生。然而,与宰相不同,内阁既不统治六部,也受宫廷监守之人影响。这一点在紫禁城杂志中有详细论述。
故宫中的最初内阁实为翰林院的一个特殊分支机构。在宣德年间,皇帝命阁臣代批奏章,使得阁臣独立处理奏折事务。办公地点由御前迁至文渊阁。此后宣德七年新署落成,翰林院迁出,文渊阅正式成为内阁官署。
此举使得活动从御前转移到文渊阅。一方面,由临时性设施转变为永久性机构;另一方面,这表面上的升级,却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即便如此,即便这短短的一千米距离也构成了全世界最长的一千米——皇帝与大臣之间几乎所有交流都依赖于书面文件。
清朝入关后恢复了明代的内阁制度,但规模更大、编制更完善。然而,它们只负责日常事务,而重大和机密的事务则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在康熙新政之后,由于皇帝直接处理各项事务,便再次需要秘书,而这时的内阁已不再负责机要工作。
雍正时期因西北战役而设立军机处,在隆宗门设立,以办理机密要政。当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无太监旁听。当值房,有严密防范,即使是高级王公,没有特旨,不准进入。而其他官员,更是不许擅入,其帘前、窗外、阶下,都不得闲人窥视。
军机处主要职责是“掌军国大政,以参军务”。它不同于唐朝的翰林院,因其在宫中办公,以备随时召见。而清朝军机处,是名副其实的辅助皇帝拟旨辅政机构,不是有权威的大宰相府,是一个力求准确贯彻皇意的地方。不仅如此,它主管重大的机密事务,而非日常事务,因此二者虽有分工亦有配合。但总体来说,从位置到权限,一切皆显露出两者的根本区别。
因此,并不是说清末就一定比明末好或坏,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之处。不过,我们可以这样看待:如果没有过度干预,那么明代的系统已经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府运作。而对于清末,则因为决策体系僵化导致无法应对全球工业化挑战,最终走向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