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因为他们明明白白地想要被历史铭记(图)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郑和下西洋》使郑和这个名字更加家喻户晓。观众可能不清楚,东坝是改变郑和命运的“关键之所”。东坝古镇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称安乐城,后来几易其名,最终成为今天的名样。在漫长岁月里,它与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相关,“身世”不凡。
说到东坝,还要提到坝河。这条人工运河在元至元年间开挖,对京城漕运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为航运安全、顺畅,河上建有土坝。其中的郑村坝是漕运沿线的重要码头,也是文化繁荣的一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乾隆帝御封的“金铃祖狮”。
郑和本姓马,以云南人为回族,被送到北京开始做宦官。他在关键战役——郑村坝战役中立了大功,并因此得到朱棣提拔,并参与朝政,最终七次出使西洋。此外,在三国时期相传刘备曾居住于此。
东坝引人关注,不仅因为一些遗迹还有名,如北京十六中学,这座学校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中学,其旁边有一片松树林,是埋葬清固伦公主和额驸墓地。该墓也是大学士刘墉亲自监修,但现仅剩松树林残存。
此外,有两个庙宇值得一提:马神庙及娘娘庙。在明代设立“御马苑”,专门饲养仗马,而娘娘庙则作为京郊数不胜数之一,即著名的“五顶”之一——东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