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之后还有几个东坝改变郑和命运的关键之所(图)
《郑和下西洋》这部电视剧的播出,使得郑和这个名字在许多人心中更加深刻。然而,关于东坝如何成为改变郑和命运的“关键之所”,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东坝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它曾是安乐城、安德乡、郑村坝等名称,而明万历年间更名为东坝至今。
东坝不仅是朝阳区的一个重要地标,而且还是京东重镇。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与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联,“身世”不凡。此外,这里也是平原地区比较少见的地建有城墙的古村镇。
说到东坝,还不能忘记它与河流紧密相连。阜通河,即后来的坝河,是元至元年间开挖的一条人工运河,在通惠河通航之前,对京城漕运发挥过重要作用。这条河自香河园街道光熙门起,至楼梓庄乡沙窝村入温榆河,是朝阳区内的一条“内河”。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为航运安全、顺畅, 河上建有土坝,其中包括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 坞、中最为著名的是郑村 坞,也就是现在还存有的漕运沿线上的重要码头之一。
在历史上,该镇商业、服务业以及手工业异常发达,有着丰富的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交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就是清乾隆帝御封的“金铃祖狮”,居京城十三堂太狮之首。两具青黄狮首各重七八十斤,原物现存于首都博物馆。而传统工艺制作的“东 坞驴肉”也以其独特风味闻名遐迩,被誉为京都一绝。
关于郑和,他本姓马,以云南回族身份开始在燕王府做宦官。当朱棣起兵夺取帝位时,29岁的马和(即后来的郑 和)在关键战役—— 郑 村 坞 战役 中立了大功,从而被赐姓并提拔。他几年后便奉命出使西洋,并且进行了近30年的七次下西洋之旅。此外,还有人认为三国时期魏灭蜀后的刘备曾将儿子刘禅置于洛阳,并受封“安乐公”。
除了这些关注点以外,这里的某些墓葬还有特别意义,如北京十六中学附近有一片松树林,是旧日陵墓遗址。在考证中确认该处是清固伦公主与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夫妇墓地。而位于此地的是大学士刘墉亲自监修的大规模陵寝工程。
最后,在这里也有几个庙宇值得一提,如马神庙及娘娘庙。一方面,当代社会对于这些历史遗迹进行保护维护,同时又通过各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悠久而丰富的人类文明史。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或许能够从新的角度去探索这些地方,不仅能增进对我们的过去理解,更能激励我们创造更加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