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探索文玩背后的文化深度一幅图中的千年底蕴
文玩背后的文化深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探索书画文具艺术品的魅力(图)
近年来,“文玩”一词在艺术品拍卖市场频繁出现,但关于“文玩”的定义和界定一直未有统一。一些网上交易中,将民俗玩物如核桃、手串等冠名为“文玩”,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真正意义上的“文玩”指的是人们欣赏、喜欢把玩的书画文具艺术品,它应当具备三个特征:专用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根据这些特征,我认为,仅仅因为具有某些功能或是被称作“文人喜爱”的物品并不足以称之为“文玩”。
历史上,“文房四宝”中的毛笔被视为书写工具,其衍生出的各种美术工艺品,如笔架、砚台等,被收藏家们追捧。这类作品在清代《笔谈》中有详细记载,其中提及了多种类型,如大、小楷笔,以及各种装饰性的笔架。
现代制造也有其独到之处,如利用百年灵芝制作水盂和笔洗,龙爪枣树制成的笔挂等,以自然材料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作品。
从题材来看,“文玩”往往关注于崇尚古典与传统,常见主题包括梅兰竹菊四君子,也有七竹贤。在宋代汝窑三足洗就被誉为宝中之宝,而历代大师如朱三松、顾二娘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地位。
此外,还有一段著名的事迹——宋代书画大家米芾拒绝皇帝赏赐官职,只求一块砚台,这则故事展现了对文化底蕴的珍视,使得我们再次感叹于“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如果将这份情感功利化,不免沦为了市场上的商品而非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