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漫步自然之中聆听中国历史故事的免费之音
张仲景,名机,以“张长沙”闻名,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寿七十岁。自幼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十岁时,便已读了许多书,其中尤其是医学方面的著作。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华和医术,将来有预言:“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果然,他成为了医界的圣贤,被誉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他在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切的感受。在那样的环境下,他发愤研究医学,不仅对前人的理论有所总结,还广泛搜集古今有效方药。他不仅关注理论,更注重实践经验,在洛阳一带行医,与文学家王粲等交流经历。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对《素问》、《灵枢》、《难经》等古代医学著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据此发展出了新的治疗方法。他还广泛采纳民间验方,并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加以改进。
在当官期间,他虽然身处高位,但并不沉迷于权力,而是致力于救治人民。他在任上设立了看病日,每月初一、十五大开衙门接受患者,这种做法最终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医疗模式,即坐堂诊疗。
后来,他辞去官职,在少室山隐居,全心致力于撰写《伤寒杂病论》,这部作品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最终完成并传世。这本书系统分析了伤寒病因、症状、发展阶段及处理方法,为中医学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且影响到了亚洲各国中的中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