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不该灭亡的朝代明末降将如牛毛何其多唯吴三桂一人让人痛心疾首
明末降将如牛毛,何其多,唯吴三桂一人让人痛心疾首。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当时在宁远的辽东总兵吴三桂接到命令,准备发兵保卫京城。部队行至山海关之时,就接到了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此时的吴三桂是真正地面对了一句俗语“前有猛虎,后有追兵。”前面是李自成的义军拦路,而后面是多尔衮的清军追击,无论面对谁,吴三桂都是无力一战。
于是,他被迫做出选择:降或死。这是一个问题,不过还在李自成抬了吴三桂一手,将他全家杀害,并夺去了爱妾陈圆圆。失去一切后,只剩下报仇的心愿,这自然使得他无法选择死亡,所以只能投靠清朝。在此过程中,他背上了汉奸的千古骂名。不过,在明末时候,有许多人像洪承畴、祖大寿、耿精忠和尚之喜以及范文正等,他们都投靠了清朝,但为什么只有吴三桂最受人唾弃呢?
其实随着封建政权逐渐瓦解,大量的人们开始获得思想上的自由,他们认识到分析历史问题必须基于事实和真相,不应以讹传讹。而要达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依赖于文物和文献作为分析工具来探究过去,因此,对于历史上争议颇深的人物和事件,都有人努力为他们重新定位。
曹操便是一个经历翻案的人物,从一个被广泛诋毁的人物转变为一个成功并且复杂的情境中的英雄。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更是在民间口口相传中变得传奇化而戏剧性十足。人们往往会为了增加故事趣味性而添油加醋,使得这个故事与官方记录之间出现差异。
安禄山与杨贵妃,即便只提及这两个名字,也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想象一下,一位边关生活多年的安禄山,那种勇猛善战的一身肌肉,以及养在深宫中的杨贵妃,她那肤色如凝脂、雍容华贵的一面,看见边关热血男儿,或许心也会是一震。但这些情节是否真的发生过?我们从史料中寻找答案却发现众说纷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构造故事。
再来说说吴三桂,因为一位艺伎不惜牺牲国家命运,这样的故事显然是满清统治阶层用以强调忠君爱国,以反面的形象警告那些仍然抵抗清朝统治的人士。而因此许多人认为Wu Sangui因为冲冠一怒忘记了他的家族遭遇悲剧性的灭绝。他不仅背叛了大明,还背叛了整个中华民族,这也是很多人的共鸣之一。
最后一点就是公元1662年,当Wu Sangui进攻缅甸,最终抓回永历帝并将其处决。这两件事情——救女求生以及斩草除根——都是人们所批评Wu Sangui行为残忍无情的一个理由。此外,他试图建立自己的藩王国,并设立云南藩府,但最终因他的行为引起康熙帝撤销其职务并禁止他参与政治活动。当他试图起兵反抗,被视作背离自己之前宣称要驱逐鞑虏的大明帝国意志时,他失去了所有支持者,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比其他时代背景下的降将更让人痛恨的是不是只是因为市井文化对他的添油加醋?抑或,是因为他的个人的所作所为,以及后来的评价标准共同作用?不过,无疑的是,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卖国贼或者叛徒的人们,如同楚云飞曾经说的那样,“军人,要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