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6位名将合力揭秘李自成百万军中食物之谜
李自成一贯打着不纳粮的口号,他的百万大军到底如何维持生计 李自成起义之初,便提出“均田、免税”的政策。并创作歌谣:“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这对饱受灾荒困扰的民众而言,是如同救星降临一般温暖与希望相结合。 当李自成进入河南时,不仅吸引了数万饥民前来投奔,更迅速地壮大了他的力量,使得人潮如潮水般涌向他,以至于后来的情景令人叹为观止——“从者如源,日夜不绝”。随着势力扩张到百万大军,那么问题自然而然浮现:即便是无需纳粮,也仍需解决百万军队的食物和财政问题。
其实,从一开始,李自成筹措军费就采取了一种简单直接的手段,即直接掠夺土豪劣绅以充实军事支出。在最初阶段,由于聚集的人数并不庞大,因此用于制作武器装备、衣物及补给品以及支付兵饷所需资金并不算多,只要掠夺几个当地的地主,就能满足需要。此外,还有一部分收入可以用于救济那些遭遇灾难的普通民众。
随着义军规模逐渐扩大到几十万人,如果依旧采用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够用的,所以李自成不得不派遣手下四处活动,在未曾踏足的地方搜刮富有的绅士,这样做暂时缓解了紧张局面。然而后来,当李自成为理解到“无征税”这一策略对义军长远发展带来的挑战性时,他开始在洛阳等地实施新的政策,如开放商业贸易、鼓励民众耕种并收获作为给予士兵报酬的籽粒。
当李自成率领百万之众攻入北京,一举取得全国性的统治权,并标志着明朝灭亡,但同时也揭示出更严峻的问题:巨大的金钱需求,以及官员、劳动者的生活保障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而这些都必须在没有征税的情况下找到解决方案。这场政治变革背后的经济困境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早期提出的口号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和经济稳定的重要性缺乏支持。
最终,因为崇祯皇帝手中的财富远低于预期(仅有不足十万元),且无法提供应有的援助,所以迫使李自成转而采取追赃助饷措施,将原本负责锦衣卫镇抚司职责改为专门追讨旧官僚富绅资产以供使用。而对于这些被追讨的人们,他们若按规定金额缴款则可接受较轻刑罚;若不能,则可能遭受严厉拷问和折磨,因为清朝时代训练有素的锦衣卫在刑罚方面尤其擅长。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实际资金供将士用餐,无数将士因失去理想和信心,对京城造成破坏与混乱,有些甚至走上了非法道路,为非作歹,以至于平民常年生活在恐惧之中,最终害死的是自己提出的那句“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尽管这个口号本意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但由于其不可持续性,最终导致群众幻想破灭,他们意识到即使是英雄人物也不一定能改变他们基本生活条件,这种过度期待又带来了极度失望。当失去了人民支持的大顺政权最终走向崩溃,其原因正是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系列误判与错误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