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为啥下架太宗庙号之谜竟与嘉靖帝扯上千丝万缕
。从商到汉、唐、宋、清,每个朝代都有太宗的身影,却在明朝消失了踪迹。朱棣原本该被追封为太宗,但却意外地变成了成祖,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故事呢?
庙号的使用始于商朝,对国家有大功的先王便会被追封。三国之后,隋朝推行全国统一后,皇帝获得庙号变得普遍。而“太宗”这一称谓,则是历史上的常客,有着多位著名皇帝曾用过。
那么为什么明朝没有明太宗呢?答案出乎意料,在建文帝朱允炆去世后,他并未被赋予太宗的尊号,而是被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这一切都是因为建文帝在位期间失败和下落不明。
然而,就在这段时间里,朱棣即将登基称帝,他也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明太宗”的尊称。但就在他去世后的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由于某些原因,这个荣誉又悄然转移给了另一个人物——他的儿子,即弘治四年的继承人——嘉靖皇帝。
究其原因,是因为嘉靖皇帝自己存在直接关联。在他之前登基时,因为兄终弟及继承权问题,他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并未当过皇帝,因此也不可能入太庙,这让他非常不满。他通过“大议礼之争”,终于能够将自己的亲生父亲封为皇,并且将其放入祧庙中,而非传统中的九个人数限制内。此举既解决了家族恩怨,又掌握了大权。
最后,当时的人们为了避免更大的僭越,将朱棣由初定的“天子”改为更高的地位——成祖,从而使得这个名单更加合适。这一系列事件,让我们对于古代政治斗争以及对家谱结构安排的微妙感受,更添了一份复杂性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