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怪事为什么多拿破仑进了科举试题图
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它以分科取士闻名。自隋炀帝时期开始实施,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校教育取代了科举制度。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科举不仅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还留下了一系列趣事。
在那个没有照像技术的时代,对考生的身份进行核实依靠文字描述。清朝有一位姓胡的考官,他对监考工作极为认真。在他看来,只有那些脸上没有浓密须发的人才符合条件,因此他拒绝了所有长胡须的考生。然而,一位不服气的考生反驳道:“您难道不知道朱熹注释中的‘微,无也’吗?”对方回应说:“《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赤身裸体地经过宋国?”
到了清末,当废除八股政策后,命题开始涉及历史知识,有一位出题者要求比较中西史事,并提出了一个题目——《项羽拿破仑论》。尽管所有人都熟读四书五经,但却不知“拿破仑”是谁。
有一位勇敢无畏的考生,在文章开篇即展现其独特见解:“项羽力能拔山,又岂因一车轮而不能拿之?”接着,他深入分析说:“如果车轮已被打碎,那它一定轻得很,即使平常人也能拿起,不需要项羽。这就是用人的智慧和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英雄们的地位和作用。”
乌尔恭额巡抚曾亲临书院监督考试,当看到众多学生争相抢夺食物时,他感叹地说:“这群人就像是老鼠。”其中一人便回敬道:“虽然鼠类大小不同,都称作老鼠;同样,龟甲雌雄各异,也都姓乌。”
为了表彰人才,一则规定每县至少要录取三名童生。但是在某偏远县份,由于文化水平低落,每次只报到三个人,其中一个人只写下“且去”,另一个人什么都不写,而第三个竟然连试卷也不交出主考官只能将写下“且去”的那个人评为第一,并批评他的回答充满深意;第二个只抄题目的学生被评为第二,因为他的答案完美无缺;最后,没有交卷的人因为行事谨慎,被列为第三。
这些趣事虽未必真实,但它们反映了科举考试历久弥新、风格迥异的一面。如果没有这些故事,那么这样的传统简直不可思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