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殉葬之谜跟随沉浮的皇家与臣子
在追随沉浮的皇家与臣子中,明朝的历史读者们,我们今日将揭开一段被尘封的往昔。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废除了人殉之俗,但到了明初,这种悲惨的传统竟然复燃。在《沈氏日旦》的记载中,“嫔御殉葬,夷俗也”,明朝的人殉制度是继承自元朝。但为何明初的统治者会倒行逆施,向蒙古等游牧民族的人殉习惯学习呢?
有人认为,这背后有着深远的原因。一方面,是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强调的人殉习俗对他们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程朱理学过于强调忠孝节烈所致。理学要求每个人都做圣人,都遵守忠孝节烈的道德规范。
我们可以看到,在建文帝主持下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大葬礼,以及后来的仁宗和宣宗大葬,都体现了这种极端的情景。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是否因为这些皇帝受到了儒家的思想影响而作出这样的决定?这又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明初就恢复了这种被视为“胡元遗风”的恶习?
事实上,没有任何史料表明朱元璋本人是在生前就决定以宫妃三十八人殉葬。但从他制订下的《祖训》以及其一手设计的一系列严密制度来看,他确实在防患于未然,并且重视历代王朝治乱兴衰经验教训。
正如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命儒臣修女诫:“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在他的眼里,后妃们应该专注于生儿育女和侍奉皇帝,而不是参与宫外之事或参与朝政。他对于后妃身世、人数、品级等都做出了严格规定。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不管是哪位皇帝,他们都是按照“一如太祖旧制”来进行这一残酷行为。而这一切,再次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些深刻的问题往往会因文化传承而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