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跟乾隆争皇位明仁宗朱高炽历史上的孤独皇帝
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公元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仅一年,病逝于北征途中,终年47岁。葬于献陵(今北京十三陵)。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以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喜爱,但因体态肥胖、行动不便,被成祖视为不适合继承大业。
成祖起兵靖难时,将朱高炽留守北京,他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阻挡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使得北京城安全。这一战役极其重要,是他在靖难中的杰出表现。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信许以封王争取他的归顺,但他原封未动送至成祖面前,使反间计失败。
由于身体状况,不便随军作战,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而二子朱高煦则走上了前线,因其勇猛和威信,在战斗中多次救助成祖,并曾被许愿“皇位必将是你的”,热情更加高涨。在靖难成功后,即位的成祖对立太子的问题犹豫不决,一方面考虑到仁爱、儒雅的朱高炽深受文臣拥戴,以及作为世子的合法继承人;另一方面又担心仁弱易受胁迫。
最终,由于内阁制度和汉族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的制约,以及他的长子敏慧异常深得喜爱,最终决定立为太子。次子朱高煦屈服不过,他迟迟不肯就藩,与兄长争储图谋不轨。幸而杨士奇等人的说服削夺了他的护卫力量,让他暂时就藩。此后,又出现第三个争储者——三子朱高燧,但因告密及求情,没有再追究。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途中病逝。大臣们为了避免权力过渡混乱,将事件秘密进行,无论如何保持了政权平稳过渡。当即位后的洪熙帝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如赦免旧臣家属、平反冤狱、选贤任能、削汰冗官等措施,这些都使洪熙朝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大幅提升生产力,为明朝带来了一个稳定强盛期,被誉为“仁宣之治”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