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完了是明初朱高炽启风生
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公元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仅一年,病逝于钦安殿,终年47岁。葬于献陵(今北京十三陵)。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以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喜爱。他喜好读书,对一生嗜武的明成祖而言,不被欣赏。
成祖起兵靖难,将朱高炽留守北京,他以万人之军成功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极为重要,是他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信许以封王争取其归顺,但朱高炽看也不看,将信原封未动送至成祖面前,使反间计失败。
由于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被留在后方,这时皇二子朱高煦走上了前台。尽管如此,由于他是太祖亲自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中这一点很重要;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立下大功,因此成祖曾许愿传位于他。但最终仍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内阁制度和汉族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限制着帝王。而且他的长子敏慧异常深得成祖喜爱,最终在公元1404年被立为太子。
次子朱高煦不肯就藩图谋不轨,但后来因杨士奇等人的说服被削夺护卫,并被强令就番乐安。此后又杀出个程咬金,即第三子的密谋,但幸得告密者及时制止。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永乐皇帝病逝,其遗体秘不发丧,只是照常进餐,请安,而政权平稳过渡至仁宗即位,他改年号为洪熙并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如赦免旧臣家属、恢复冤狱、选贤任能、减税救灾等措施,使洪熙朝成为“仁宣之治”的开端。
思想上崇尚儒学,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贡献,为北方人考中进士提供了机会。在位虽短,却对明朝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一代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