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被雍正毒死长城终点却设在嘉峪关这不就是明朝的防线啊
康熙被雍正毒死,这个故事听起来就像是一出悲剧。但是你知道吗,明朝的时候,他们把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这个决定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西域这个概念。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将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区统称为西域。《汉书·西域传序》中提到,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从东到西六千余里,从南到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与汉接壤,而西面则用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汉武帝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南)颁行朝廷号令,使得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变得更加明确。
唐朝时期,也曾设置过安西、北庭都护府来统辖天山南北的大片区域。这一管理模式和政策,因为能够有效地维持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良好的关系,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但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大约持续到了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为止,一共持续了九百多年期间,没有任何一次实质性的军事行动进入了这片广阔而遥远的地带。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之一是明朝军事重心主要放在了对付那些在北方虎视眈眈的蒙古势力上。因此,无论是在洪武年间还是在永乐年间,都没有丝毫可能去考虑进驻或控制这些遥远的地方。明末的一些外交活动,如蓝玉远征沙漠,以及太祖遣官送商人归国等行为,只不过是表面的互动,以此来巩固两边的情报联络,并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稳定,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入侵或控制。
其次,由于收敛性治边思想,即“内强外弱”的战略选择,使得明代皇帝更倾向于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的手段,对待这些遥远的地方。这一点体现在朱元璋开创的大明帝国的一个重要文件——《皇祖训》中,其中指出四方诸国与我相隔崇山峻岭与汪洋大海,不提供实际资源;而得到他们的人民和部族,更无法实施有效控制。而朱元璋给他的子孙们留下的遗言,就是要避免无缘无故地对外扩张,因此这种防守主导的心态一直影响着后世子孙们对待边疆问题的态度。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对于这些地方的问题。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地方不值得经营,因为环境恶劣且文化差异巨大,加上经济文化交流不足,再加上宗教信仰差异,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阻碍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地域的大障碍。所以尽管嘉峪关位于长城线尾端,但它并未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重要军事据点,而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标志,用以展示中国文明之伟大,其背后的政治意图更多体现了一种收敛策略。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叠加作用,最终导致了嘉峪关成为长城线尾端的一个象征性地点,而不是一个具备战略价值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对于自身安全范围内可接受区划进行划定的考量,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