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屡遭日本羞辱却不敢出兵将其征服宋朝算是大一统的王朝吗
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大一统王朝初定时,都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当朱元璋即位,他便派使臣携带国书赴日本,以表达两点意图:首先是希望他们来朝贡,第二是要求他们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结果令朱元璋难以接受:日本不仅未有来朝贡的表示,还竟然砍下了使者的脑袋。这一耻辱让朱元璋愤怒至极,他扬言要出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军事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写回了一封信,这封信既不卑也不亢,其间藏着强硬的态度。他在信中巧妙地给予了“天朝”面子,同时暗示自己并不愿意轻易屈服。
那么,小小日本为何敢于杀死大明使臣呢?这与两场历史巨变有关。一是在南宋灭亡前后,中国曾是日本仰慕之象;二是在蒙古帝国建立后,由于忽必烈发动的大规模海上侵略失败,使得日本人获得了对抗中国战争能力提升后的自信。此后,即便汉族复兴成功,也无法改变明代在日本眼中的失去正统地位。
尽管如此,大明皇帝仍然鄙视 日本,而视其为一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傀儡。但对于朱元璋而言,这些都不过是一番虚张声势。在他看来,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次重蹈蒙古远征军覆辙。因此,在实际行动上,他并没有真正采取任何措施去实现这些威胁。
最后,在留给世人的丹书铁券中,朱元璋正式宣布将日益平和化关系,将其设定为“不征之国”。这一做法虽表面看似宽容,但实则反映出他对此事已无力可施,只能选择放弃追究。此举虽然可能被解读为他的仁德,但更深层次上的原因,则是因为双方力量悬殊,以及战略眼光所致——大明虽然实力雄厚,但却缺乏海上岛国作战经验。而当政者怀良亲王则认为,即便如此,大明皇帝也不敢轻易踏足此领域,因此他的挑衅只是一种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