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揭秘皇帝的职场指南
在当今的视角下,皇帝的职业可谓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尽管如此,这份职位一直以来都被很少数人精通,而许多人则因能力不足或是行为不端而严重背离了职业的初衷和形象。这自然也使得皇帝的职业教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例如,四书五经等文化基础课程虽然由许多名家学者教授,但实践环节却存在诸多难题。我们不能让一位退休的君主暂时复出,为那些备受期待但尚未接任皇帝的人提供实际操作经验吧?或者说,或许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皇帝提出了创新的想法:编写关于如何当好一名皇帝的案例教材,以古代为鉴,学习这门特殊职业。
明朝宗室成员朱祁钰,即代宗皇帝,在其统治期间,就曾编撰了一部名为《历代君鉴》的教材。这本教材最初是在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由探花林文等官员开始筹备,并在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代宗似乎扮演着采购和审查人的角色,但最终他还是将署名权拿到了手中。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位即将卸任的皇帝要为自己编写一本关于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小册子,不免有些奇怪——至少按照“活到老、学到老”的常言来看,如果我们把活到老理解成驾崩,那么学习到驾崩也是合理不过。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位代宗确实有着一些独特性。
朱祁钰,就是那位面对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以及英宗复辟风波的人物。他是宣宗第二子,被封为郕王。而且,他从小就没有接受过正式训练成为未来国王所需的一切知识。但就在英宗被俘后,他不得不急于临场发挥地担起了监国大任,并在次年的改元景泰之后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领导人。
景泰时期,即使他是个“救火队员”式地突然被推上前线,他仍然表现出对这个职责深刻的情感。他试图召集忠诚的大臣回到朝堂。仅仅四年内,他就命令大臣们编制了一本速成指南——《历代君鉴》。这部作品完成后,景泰显然感到满意,因为他的参与者之一兼修撰林文获得了升迁至左庶子兼侍讲的地位。在此之前,还不知道的是,只几年之后,这个时代会迎来另一次剧烈变动,那就是英宗复辟能力恢复事件的事态发展。当他编著《历代君鉴》,增加对于怎样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修养并非偶然;这表明他有着良好的职业愿望,即希望能够通过持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历代君鉴》分成五十卷,每一卷还包含若干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代表性的故事便作为示范展开。此巨大的篇幅需要迅速完成,因此只能采取捷径,将现存史传中的内容摘录编辑而成,比如宋仁宗天圣三年五月幸南御庄观刈麦的情况,就直接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每个故事前,都标注“善可为法”,这是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的用语:“删削冗长,举撮机要……善可为法、恶可为戒。”意思是提醒所有新入职宫廷人员,要学习那些值得效仿的地方,同时避免错误。这类似于现在我们说的模范作用,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可以作为榜样,也知晓哪些应该避免。而结束处,则引用史家的评价,如“史臣赞曰”、“史臣论曰”,以最后定论这些先前的伟大领袖们。
因此,《历代君鉴》及其体制,可以说是一种针对当上皇帝这一特别职业需求设计出来的一系列案例式教学材料,它展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深度思考对于处理国家事务与个人品格培养相结合的心路历程。